就算你不是個博士級的經濟學家,你也知道就業市場正發生一場遽變。
工業性質的企業薪資遲滯不前,但華爾街財務工程師的待遇卻漲勢看俏。儘管製造業不斷抱怨「技能短缺 」,裁員卻一點也不軟手。
過去15年,健康醫療的工作人數成長超過 45%,勝過其它種類工作的 25%。此外,電腦已經滲入各種工作層面,但非技能性的廉價勞工需求,也依然沒有減少。
過去數10年來,美國與其他已開發國家的企業雇主 ,都往國外尋求能力較優異的科技人才或價格低廉的勞工,對於當地人才的興趣減低。這是個殘酷,但簡單的事實:雇主想要技能較好、教育程度更高的人才,而且不計代價。
不過,看似簡單,現在情況卻變的不一樣了。
對於高階性的工作者-例如金融、軟體、法律、運動界的明日之星,甚或是高科技產業的勞工,雇主仍然求才若渴。唯一不同的是求才的手段更劇烈,祭出更優渥的待遇吸收這些人才。
不過,令人詫異的是,低階層或廉價勞工的需求竟也逐步上升。1980年,大約有 13%比例學歷在大學以下的勞工於單位服務;2005年,該比例上升至20%。
輸家是誰?
Princeton大學的經濟學家 Alan Krueger說:「中間地帶的勞工市場萎縮。美國就業情況呈現兩極化,犧牲了傳統中產階級的工作機會。」
科技與全球化的趨勢助長了高學歷勞工的需求,這些勞工具備的抽象、觀念性思考模式非電腦可以取代。(無中生有的設計與行銷構想,這是電腦難以取代的)
然而,科技與全球化的趨勢,侵蝕了從事固定性工作的勞工;他們可能具有高中或是專科的學歷。電腦語音系統取代了接線生的工作、辦公室軟體使得記帳員顯得多餘、生產線作業員也被機器人搶去飯碗。全球性的工廠委外生產,也使這種情況雪上加霜。
據了解,越趨向自動化或委外的工作環境,薪資不平衡的狀況就越明顯。中產階級的工作機會與薪資的減少,正好與高低階層勞工兩極化的走向吻合。一些經濟學家認為,歐洲可能也面臨同樣的問題,只是不像美國如此明顯。
【鉅亨網編譯吳國仲/綜合外電.2007/10/12 03:30】
http://tw.stock.yahoo.com/news_content/url/d/a/071011/2/n4f8.html
- Oct 12 Fri 2007 10:54
美國勞工市場為何也M型化?(台灣還不是一樣?)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