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掙脫抱怨的繭從「心」出發
「如果我擁有一份更優渥的工作,我要是能住在一棟更棒的房子,假使我嫁的是位有錢人,……我的生活一定會更幸福美滿。」這是日常生活中耳熟能詳的抱怨,但是問題的癥結究竟是外在因素所引起?還是自己和周圍擰了勁?
今日心理學網站(psychologytoday.com)引導大眾面對問題,從「心」思考。專家指出,生活中的無奈和不順遂是個人內在問題的投射,因此易地而處未必真能解決問題。改變生活還得從改變個人思想、從自我內心著手。以下數帖解藥助你從困境中浴火重生。
向內找 釐清抱怨的根源
對長官有所不滿?工作令人厭煩或感到無趣?……換個念頭想想:這是否為頭一遭?還是不論身處何處,一直都是如此?也許真正的問題出在你身上,而非別人。
當你未能從工作獲得預期報酬而心生不悅時,《甩開憂慮》(The Worry Cure)的作者利易提醒大家,不妨靜下心來問問自己:是否期望過高或不切實際?果真如此,那就得重新調整個人的期望值。
他還舉自身經驗為例,當他發覺自己處在對職位勞騷滿腹的惡性循環中,於是記下所有不滿,逐一檢視這些抱怨,然後反問自己:這樣下去真能解決問題嗎?是否該採取其他積極有效的行動改善?不間斷地省思加上行動力終於幫他脫離困境。
自我提升的第一步便是能掌握個人意識知覺,透過它方能進一步透析自身問題。在2008年舊金山舉行『快樂的誘因研討會』中,珂婷女尼更進一步說,與其批判自己的負面想法,不如留心體察它,然後問問自己能做些甚麼改變?根據佛家的看法,深信自身有能力改變,它便會賦與個人勇氣和力量從事內觀、體察並對自己的思想負責。
別把失敗當回事
導致情緒障礙的其中一種思維便是糟糕透頂。例如:「我沒做得像我必須做到得那麼好,這真是遭透了!」這樣的慣性思考使得不少人陷入害怕失敗的氛圍而終日惶惶不安。
換個念頭想想:自己擔心害怕的事發生之可能性有多高?倘若發生了,真會如自己設想的到達不可收拾的地步嗎?事實上,很多事情是可以補救的。
美國聯邦快遞的成立和美國女演員葛維奇(Annabelle Gurwitch)失敗的彩排遭遇,便是「失敗為成功之母」的最好詮釋。
利易憶起在大學經濟學課堂上,一份有關連夜郵遞服務的報告讓某位同學得個C(分數)。 儘管如此,學校畢業後兩年,該同學憑藉那篇不及格文章的想法成立了「聯邦快遞」公司。根據《快樂工作人雜誌》2007年10月號,美國女演員葛維奇於2003年參與舞台劇彩排時,名導演伍迪.艾倫對她當眾大吼:「你看起來就像是個笨蛋!」一星期後她便遭到換角。「當時我覺得自己真的是個差勁的演員。」她回憶道。
誰也沒料到,如此不堪的經驗卻為她帶來事業第二春。當她自以為走投無路時,發現身邊有更多人遭遇過比她還要難堪的開除經歷。索性把這些故事集結成書,並拍成紀錄片,出乎意料地大受歡迎。
專家強調,比起恐懼失敗的本身,活在別人的刻板印象中更能把人侷限在框框裡,以致不敢從事任何改變突破困境。美國臨床心理學家佩露西(Nando Pelusi)表示,剛開始微小的改變或許顯得不那麼真實,但這就是進步,最終它會幫助你向真我邁進。
勇於嘗「鮮」
許多父母告戒子女要不惜代價地避開危險的事物。在這樣過度保護的教育下,人們無疑地容易將風險高估,對於探索未知領域總是先心生畏懼,更惶論接受挑戰。
換個念頭想想:如同老子所言「禍兮福之所伏」。危機不正是「危險」中蘊藏著「機會」。而Kiss(傻蛋!凡事力求簡單!Keep it simple, stupid)論調也提醒著人們,別急著說別無選擇,別以為世上只有對與錯。許多事情的答案不是只有一個,所以我們永遠有路可以走。
然面對困境 勇敢活出夢想
常言道:「人生有夢,築夢踏實。」每個人都懷抱著些許夢想。面對不儘如人意的境遇,多少人不是抱怨「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就是嘆息「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以致始終在原地踏步無法向前邁進。
換個念頭想一想:馬拉松賽程中的領先狀況並不能說明最後的輸贏。人生何嘗不是如此,面對一時的逆境,若能把眼光放遠,便不會在當下輕言是幸或不幸。更何況常言道:「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懂得坦然面對和隨機應變,眼前便能赫然展現「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境界。
富和尚與窮和尚都有到南海取經的理想。富和尚對窮和尚說:「我早就想去,只是路途太遠,應該帶的東西太多,一時準備不齊全,所以到現在沒有動身。你什麼都沒有,怎麼去得成?」
窮和尚回應:「只要下定決心,帶一個缽、一根木杖,就很夠了。」
富和尚笑著說:「事情要是那麼容易,我早就去了。」
爾後,窮和尚帶著缽和木杖隻身前往南海。他靠著兩條腿,肚子餓了向人化緣,走累了找個破屋休息。途中歷經千辛萬苦,卻始終未曾退縮,整整走了一年,終於到了南海,實現拜佛的願望。
窮和尚回來後拜訪富和尚說:「我從南海回來了。你不能跟我一起去,實在很可惜。我帶回一部佛經送給你做紀念吧。」
「富和尚與窮和尚取經」的故事闡述「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的道理。
破繭而出:轉個念頭 蠶寶寶變蝴蝶
個人是否常覺得消沉、無奈?深感無計可施?專家提出見解和忠告指引人們從束縛的繭中掙脫出來。提倡解放監獄計劃,對受邢人施行佛教感化教育的仁波切(Zopa Rinpoche)說,內心的牢籠是人們最大的監牢,如情感的牢籠、憤怒的牢籠、沮喪的牢籠、驕傲的牢籠。
大哲學家伊比鳩魯提到,人並非被事情所困擾,而是被我們對這件事所持的觀點所困擾。
《安樂陷阱》(The Comfort Trap)的作者西爾斯建議,要懂得駕馭「無限可能的藝術」,…而不是陷入自怨自艾的自憐情緒。想讓自己重新脫胎換骨,何不從現在開始將對外的抱怨轉向檢視個人內在問題,並藉此轉化成驅動個人成長、提升自我的新動力。
【大紀元4月5日訊】(大紀元記者余美鳳編譯報導)
本文網址﹕http://www.epochtimes.com/b5/9/4/5/n2485954.htm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