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陣子國內股市掀起一波減資潮,華映為了打消虧損,一口氣減資998億,堪稱台股史上最大金額。減幅六成,代表小股民的一張股票只剩394股,投資人解讀為利空,紛紛拋售持股,以2根跌停板來宣洩賣壓。
繼華映之後,力晶也宣布要減資343億,減幅近四成。儘管今年DRAM產業景氣復甦,力晶第一季財報亮麗,市場還是以跌停板反應減資的利空。
減資不損及股東權益
其實股票在減資前後的市值是一樣的,投資人不用擔心,因為減資後重新掛牌的參考價是用前一天收盤價換算減資比例而來。
《公式》
減資前資本額*收盤價=減資後資本額*開盤參考價
《舉例》
原本資本額100億,減資50%,新資本額是50億,若前一日收盤價為4元,新上市參考價就是8元。投資人原來有一張股票1000股,市值4000元,減資後剩500股,重新以8元掛牌後,市值還是4000元,股東權益是不變的。
話雖如此,但減資大部分的原因都是因為虧損,企圖利用瘦身來調整財務結構。原來股本100億可以賺一億,現在股本50億就可以賺一億,財務報表淨值是提高了,但把那虧損的50億,用減資手法來一筆勾消,卻是最引人爭議之處。
增資減資都是財務操作
同樣是減資,中華電信退錢給股東,大家給予高度肯定。尤其是2007年晶華飯店一舉減資七成,退還股東每股7.2元現金,大幅提昇淨值及股東權益,一度躍升為股王最為典範。
倘若企業帳上有多餘資金又沒有投資計劃,以現金減資方式退還股款,對提高股東報酬率有正面效益,是經營者負責任的表現。相較於有些公司經營不善、年年虧損,只會增資向股東要錢,養一堆肥貓真是愧對投資人。
力晶在同一天宣布減資再增資讓很多人感到「霧煞煞」,到底對投資人是好是壞?該不該賣掉股票?通常這種狀況是因為有新的團隊或金主要入股,所以要求利用減資把虧損打掉,再參與新股的增資。
如果產業前景看好,能引進資金技術提高競爭力,長期來看是正面的,但太頻繁於財務操作會讓投資人失去信心。力晶去年因為1.58億美元可轉債到期,轉換價格與當時市價差距太大,遭持有人龐大賣回的壓力;力晶財務狀況吃緊,或許與DRAM產業特性起伏有關。
五種股票少碰為妙
雖然投資股票要看「價值」而非「價格」,但為什麼有的股票跌到只剩三元,有的股票卻可以漲到三位數字?每張股票的票面價都是十元,身為經營者就必須力守這個馬奇諾防線,不可以跌破這個價格,這是選股最基本的判斷。
哪些股票少碰為妙?個人的選股邏輯也許可供讀者參考:
1.全額交割股不買,因為會被打到全額交割股一定有問題
2.股價10元以下不買,表示經營者做的不夠好
3.成交量100張以下不買,流動性不足根本喪失了掛牌的意義
4.不會賺錢的公司不買
5.不是那個產業的龍頭不買
郭台銘曾說:在一個產業裡,做第一名可以穩定賺錢,第二名可能有點賺錢,第三名以後就等著被淘汰或被併購。
買股票最重要的是看經營者。如果是你,會投資經常跑三點半財務有狀況的老闆,還是經常做空中飛人全球談生意的老闆?一個是缺錢就增資、虧錢就減資的公司,一個是不斷併購擴張事業版圖的公司。相信投資人的眼光是雪亮的。
http://tw.money.yahoo.com/special_article/adbf/d_a_100427_41_1zvwx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