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篇摘錄自大陸網站(證券私募基金)的文章,希望帶給大家一點省思。 印宗和尚在廣州法性寺講涅槃經。因二僧論風幡義,一曰風動,一曰幡動,議論不已。六祖慧能進曰:“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 風動、幡動、仁者心動的公案,大家都很熟悉,但真正透徹的能有幾人?

瘋狂的鬱金香
歷史上第一次著名的投機狂熱發生在17世紀的荷蘭,投機物件不是股票、房地産,也不是荷蘭油畫,而是一種花卉--鬱金香。當第一車鬱金香從君士坦丁堡運抵安特衛普時,這種闊葉的多年生球莖草本植物被認爲具有重要的“傳播知識和觀賞藝術”的價值。欣賞和栽培鬱金香不久成爲時尚,並演變成投機風潮。稀有品種的花價沒完沒了的攀升,球莖越奇異越值錢。 貴族、市民、農民、商人、海員、女傭,甚至掃煙囪的老師傅和老裁縫們都沈醉在鬱金香的投機熱潮中。所有的人都認爲:人們對鬱金香的狂熱會永遠持續下去,世界各地的投機者都會跑到荷蘭,以荷蘭人開出的任何價格求購鬱金香。 那些起初認爲價格不會上漲的人,看到親戚朋友個個滿載而歸,無不捶胸頓足,懊惱不已。很少有荷蘭人能抵制住這種誘惑。人們不惜拿家具、珠寶、地皮等東西來換取這小小的鬱金香球莖,只因爲後者更值錢。這場鬧劇一直持續到1637年初,價格最終上升到令人不可思議的水平,開始大幅回落:1637年1月以20倍速度增長的鬱金香球莖價格在2月以超過20倍的速度全面滑坡。政府出面救市也毫無作用,花價從懸崖上向下俯衝,最後其標價還不抵一個普通的洋蔥。99%的人在劫難逃,整個荷蘭經濟陷入長期的蕭條之中。春去春來,鬱金香依舊絢麗的綻放………………….

密西西比騙局
1716年,正當法國經濟混亂、債臺高築、財政瀕臨崩潰之際,從蘇格蘭來了一個“財神”和“金融奇才”--約翰.勞先生。法國皇室十分欣賞他以紙幣輔助金屬貨幣的計劃,同意給他一些資本建立“勞氏公司”銀行。這家銀行發行的紙幣用以支付國債,並根據特權可以隨意購買和兌換,發行後價值也保持不變。這便使“勞氏紙幣”被認爲比經常因政府干預而貶值的金銀更能保值。由於紙幣要有硬通貨,1717年勞先生又獲取在北美密西西比河流域和路易斯安那州的壟斷開發特權。他聲稱那裏“遍地黃金”,以此出售密西西比公司不斷增發的股票。 但是,出售股票所獲得的資金並沒有用來開採“遍地的黃金”,而是被皇室用來還債。 公衆被密西西比公司豐厚的利潤前景所誘惑,申購新股的人要晝夜排隊,甚至等上幾星期。公司股票的價格扶搖直上,有時幾個小時就能漲20%。收購國債的鈔票流入股市,股價暴漲又刺激了新股的發行。雪團越滾越大,整個法蘭西沈浸在致富的狂熱中,經濟似乎也真的繁榮起來。 1720年初,孔蒂親王沒能以滿意的價格買到新股,一怒之下把裝滿三輛馬車的紙幣拉到勞氏銀行兌換硬幣。更多的人開始覺得黃金可能比紙幣更好,加入到兌換的行列。由於銀行缺乏足夠的硬幣,勞氏紙幣在擠兌風潮中被宣佈不可兌換,密西西比公司的股票在恐慌抛售中一落千丈。無數人因此傾家蕩產,一貧如洗。

南海上的泡沫
1711年,英國牛津的哈利伯爵創建了南海公司。作爲承接英國政府債務的回報,公司除了獲得政府6%的“安全利率”之外,還贏得南海貿易壟斷權和南美金銀礦藏開採權。但這個宏偉計劃似乎有意忽略了一個重要事實,即當時仍稱雄海上的西班牙聲稱對這些地區擁有壟斷權。在人們渴望發財的狂熱氣氛下,南海公司壟斷貿易徒有虛名這一事實沒有人關心。公司股票價格從1720年1月的128英鎊,上漲到3月的330英鎊,6月的890英鎊,7月的1000英鎊。從來沒有這樣多的人在這樣短的時間裏變得這樣的富有!受“南海效應”啓發,許許多多的公司也紛紛推出各自據稱可以帶來“滾滾財源”的“新發明”,如永動機、新式肥皂、從黃瓜中抽取陽光以及“一個具有巨大優勢但一時還沒人能說清楚的專案”......所有的股票都有人買,所有的股票都身價百倍。 最終,南海公司的高級管理層感到公司的股票價格與經營業績之間的差距如此離譜,於是決定把持有的公司股票全部抛空。 消息一泄漏,股價立刻下跌。不久,整個市場就因股價的一瀉千里而處於極度恐慌中。政府官員爲重樹投資信心而付出的努力也不見成效。公衆對市場的信心已經完全崩潰,無法挽回。無數公司的股票變成廢紙一堆。 “南海泡沫”危機中的大輸家包括大名鼎鼎的天才科學家牛頓。事後他悲歎道:“我能計算天體的運動,卻無法計算人群的瘋狂行爲。”

美國的教訓
正因爲自由和繁榮導致的貪婪與恐懼,美國人親手導演了兩場人類文明史上最爲壯觀的投機熱潮和最慘重的崩盤。 20世紀20年代,人們對美國經濟充滿了信心。正是這一樂觀態度,促成了全國上下的房地産和股市投機熱潮。這場投機熱潮的最大中心地之一是佛羅里達。那兒氣候宜人,人口增長速度快,導致住房供不應求,地價暴漲。全國各地的投資投機者都紛至沓來,希望得到好回報。銀行寬鬆的貸款條件更是火上澆油,房價能在幾周內翻一番。人們確信不動産市場絕對沒有下跌的可能。雖然時間過了幾百年,這一論調卻幾乎與荷蘭人在爲鬱金香發狂時候的論調一樣。 跟所有的投機狂熱相同,這場投機熱潮最後也無可避免地走到了盡頭。到1926年,市場供過於求,不動産價格開始不斷下跌,投機者們只得割肉出局,進而引發了整個市場的崩潰。 1928年,投機戰場從佛羅里達轉移到了曼哈頓。這次是華爾街唱了主角。股市投機幾乎成爲一項全民愛好,成千上萬的人無心正業,股票交易成爲人們生活的重心。大資金、股票經紀人、諮詢公司和上市公司聯手操縱股價引誘公衆上當的情況比比皆是。正當人們富貴夢正酣時,“晴天一聲霹靂”,1929年10月28日,紐約股市爆發著名的“黑色星期二”,股指創下當日下跌12.82%的歷史記錄,拉開了特大經濟危機的序幕。 世界著名的經濟學家、教授們說:“股價沒有反映出它們的真實價格,還應該再漲上去。”股市用下跌來回應。胡佛總統站出來說:“國家的經濟基本面是健康的,繁榮的。”,股市依然用下跌來回應。 從1929年9月到1933年1月,道.瓊斯30種工業股票平均價格從每股364.9美元跌到62.7美元,跌幅達82.8%。危機中,幾千家銀行倒閉,幾萬家企業關門,價值上億的股票和幾百萬人的夢想隨之灰飛煙滅。

電子狂熱
20世紀60年代初,科技發展,電子時代來臨,華爾街也迎來電子狂潮。當時所有上市的股票名稱幾乎都與“電子”沾邊,根本不管公司的業務是否與電子工業有關係。人們也毫不關心公司究竟是生産何種産品,只要它們聽起來和“電子”有關就會引來爭購和狂炒。 美國音樂協會,其經營的業務是上門向顧客推銷留聲機和唱片,爲了上市,將公司名稱改爲“電子旋律”,該公司的股票發行價爲每股2美元,一周後就上漲到14美元。 一個有40年歷史,生産鞋帶的小公司,把“鞋帶公司”改名爲“電子矽片動能催化公司”,公司産品還是鞋帶,股價卻天翻地覆,直沖雲霄。 當公衆沈醉于快速致富的夢想裏而不能抵制任何誘惑時,就連“媽媽甜點”之類的糕點公司也不甘寂寞的投入到改名大軍中,希望改名後會一夜暴富。 “電子熱”在1962年落下幃幕。爭購狂潮變成抛售狂潮,股價一落千丈,許多巨富淪爲乞丐。

君子蘭傳奇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 80年代,鬱金香球莖的故事在中國重演。 正值中國改革開放,市場上雨後春筍般出現了各種産品豐富人們的生活,其中包括家庭花卉,君子蘭就是最吸引人的一種。這種植物原産地是非洲,引入中國後,成爲身份顯赫,富貴家庭高貴和品味的象徵。 80年代,北方城市長春將君子蘭作爲市花,全市一半以上家庭開始種植君子蘭。由於君子蘭生長期需要好幾年,因此供給無法跟上,市場需求便徒然上升,價格開始上漲。這消息不脛而走,傳到了全國其他城市。許多個體投機者開始籌集資金,將市場上的君子蘭一搶而空。很快,君子蘭的價格達到一個令人目眩的高度。開始,君子蘭一般售價是每株100元,然後價格翻了2000倍,爲每株200000元。 這場投機熱免不了會有同樣的下場。君子蘭還是君子蘭,只是價格下跌了99%以上,令無數投機者血本無歸。

日本“氣泡”破裂
20世紀後期規模最大的一次投機狂潮屬於日本。 二戰後的幾十年,日本人艱苦創業實現了經濟的騰飛和國民的富有。80年代中期,不少日本人發現,炒股票和房地産來錢很快,“氣泡”迅速彌漫。從1955年到1990年,日本不動産價格上漲了75倍多,股價上漲了100倍。 人們的投機熱情一浪高過一浪,根本不相信日本有限的土地價格會下跌,不相信股價會下跌。炒股成爲日本大衆生活的必需。日本最大的券商--野村證券的股票市值就超過了全美國所有券商市值的總和。日本高爾夫場地的總價值達5000億美元,是在澳大利亞證券交易所全部上市公司價值總和的2倍。根據地産價格,日本只需要賣掉東京市,所獲取的資金就足夠買下全美地産;只要賣掉皇宮便可以籌到足夠的資金購買整個加利福尼亞。 終於,政府認識到“泡沫經濟”的危害,緊急刹車,調整利率,緊縮信貸,希望能把房地産價格漲勢遏制住,讓股市軟著陸。 但是局勢已經不能控制了。日本的股市不是選擇軟著陸,而是徹底崩盤。1989年年底日經指數差不多40000點的水平,到1992年8月,指數就跌到14300點附近,並從此一蹶不振--截止2002年11月29日,日經指數收盤爲9215點。同時,房地産價格下跌了70%。

互聯網熱潮
歷史不會簡單的重覆,卻常有驚人的相似之處。 90年代後期,全球迎來互聯網熱潮。在“高科技,新技術”的口號下,每個人都相信“這一次真的不一樣!”亞馬遜書店和雅虎等互聯網企業,其股價在一年內翻了10倍,沒有人計算市盈率,也沒有人關心企業是否會盈利。和60年代的電子狂熱一樣,只要企業改名,加上.com立刻就會吸引風險投資家的大筆資金和公衆對股票的瘋狂搶購。 美國一家名爲“音像網路”的小公司,業務是在網上傳播各種電臺和電視臺的節目,自90年代中期成立就持續虧損,在互聯網熱潮中把名字改成“廣播.com”,股價馬上身價百倍,從每股18美元上漲到每股74美元,然後進一步炒到每股300美元。 大洋彼岸的中國股市也緊跟世界潮流,上百家公司紛紛宣佈觸網,改名,披上高科技的外衣,忙著掛羊頭賣狗肉,上演一幕幕荒誕悲喜劇。 也許是爲了再一次驗證金融市場也有萬有引力定律,代表全球高科技的美國納斯達克股指由2000年3月的5048點跌至今年10月的1000多點,共30個月跌幅達78.4%。 無數投資、投機者的希望與熱情,貪婪與夢想最終化爲苦澀的回憶與泡影。

爲何人們總是健忘?爲什麽人們不會吸取以往慘痛的教訓?在鬱金香和互聯網之間,是風動?是幡動?還是人類貪婪和恐懼的心在動? 經濟史學家說,人類的“金融記憶”是短暫的。可以肯定,人類的”泡沫史“還會繼續不斷地寫下去。因此索羅斯說:“世界經濟史是一部基於假相和謊言的連續劇。要獲得財富,做法就是認清其假相,投入其中,然後在假相被公衆認識之前退出遊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金鳥 ( 財經 )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