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股市上周五收盤,道瓊工業、那斯達克、標準普爾500及紐約證交所等四大指數全面大跌逾2.5%,是7月27日美國次級房貸風暴引致全球股災以來的一次顯著挫跌。由於20年前的10月19日美股出現單日狂跌逾二成的「黑色星期一」事件,令上周五的重挫蒙上歷史重演的陰影。然而,向來與美股亦步亦趨的台股,市場卻出現不同的論調,認為在政府作多、漲幅落後等特殊情境下,台股將走自己的路。真是如此嗎?

「美股打噴嚏,全球都傷風」,一直是股市奉為圭臬的法則;支撐這個法則的最大因素,當然是美國全球第一的經濟規模,去年國內生產毛額已達13.2兆美元,相當於日本、德國、中國大陸、英國、法國之和,其經濟榮枯當然會對世界經濟帶來直接而明顯的影響。美國經濟的重要性還不止於此,她更掌握了外國直接投資(FDI)、金融交易、戰略物資、產業創新的主要分額及發展趨勢,對世界經濟的影響除了「量」,還有難以精確評價而又更為重要的「質」。

因此,儘管本世紀以來,中國大陸、印度等亞洲新興經濟大國快速崛起,連續數年的兩位數經濟成長聚集了市場目光,搶走了世界第一大經濟體的風采,也讓「美股打噴嚏,全球都傷風」的法則開始出現不以為然的聲音,甚至認為亞太新興經濟可以自成一格;但是,以新興經濟體現今的規模與體質,都尚難搖撼美國在國際經濟舞台的地位,距離扳倒就更遠了。當然,中、印的飛速興起是已經確認且還在進行中的事實,也正改變世界經濟的版圖,產生重要影響,其發展亦需高度關注,但經濟發展上尚難脫離美國影響而獨立自主。

以台灣經濟的特質而言,更是不太可能走自己的路。從短期而言,或許政府的政策偏多心態得以支撐投資人的持股信心,也或許運用頻繁的行政指導,例如鼓勵投信募集台股基金、擴大政府基金委外代操、限制境外基金募集等,得以暫時維持台股資金動能,讓台股走勢在表面上看來,似乎與美股脫鉤;但長期而言,股票的價值還是要面對企業獲利起伏、與其他投資工具報酬率評比、資金尋求最佳運用效率的市場現實,終究還是離不開基本面,而美國經濟也仍是決定台灣經濟基本面的重要一環。

但在這一點上,目前卻有些迷思。從統計數據上看,台灣出口結構在2000年是一重要轉折點,那一年起,中國大陸及香港成為台灣最大外銷市場,出口依存度由24%一路走高至今年前九月的40.5%;同期間,對美出口比重則像溜滑梯般從23.5%降至13.2%,美國需求變化對台灣經濟的影響似乎大不如前。然而,觀察這幾年全球供應鏈日趨專業精細的分工趨勢可知,這不過是台灣半成品取道中國大陸輸往美國的結果之一,近五年大陸製在美國進口品的市占率上升、包括台灣在內的其他亞洲國家反向下降,正是訴說這個二次出口的過程。(還是換湯沒換藥?)

因此,美國需求如若降溫,大陸出口沒有替代的出路,台灣的半成品也不太容易賣得出去。更甚者,做為近年推動世界經濟成長的引擎,中國大陸的貢獻主要是在投資與生產,而非需求;此一成長結構在面臨世界經濟反轉時,反而可能是負擔;因為昔日的投資少了足夠的需求支撐,就成為過剩的產能,這個隱憂一直存在,關鍵將在於中國大陸能否順利調整成長結構,而能走出當前的經濟迷局。

另一個數據更顯示,近年台灣經濟的內外需日趨失衡,讓僅靠一隻腳成長的經濟跑不快、走不遠。根據統計,台灣民間消費占國內生產毛額比率已從2001年最高峰時的62%下降,今年將跌破六成;同期間,出口所占比率從50%走升,今年將升破七成,達到近72%的新高;顯示台灣經濟受到對外貿易拉動的影響,更甚於以往,也意味對世界經濟、美國經濟的依賴更高。一個經濟結構明顯傾向外需的股票市場,又怎麼可能自外於世界經濟脈動,只靠政府的利多加持或相對落後的漲幅,就足以走出自己的路?這未免有些天真了;好好關注、解讀、研判美國、世界經濟的動向才是實在。

【2007/10/22 經濟日報】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1/4063444.s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金鳥 ( 財經 )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