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績效通常是檢視一檔基金是否值得投資的重要指標,問題是:投資人真的清楚如何正榷比較基金投資績效嗎?

投資人對於手中持有基金的績效,不能只看表面數字,要進行比較。主動型基金投資人,應將報酬率數字,與適當的指數比較,看看基金經理人替你帶來怎樣的成績。

譬如某年,有支基金替投資人帶來30%的績效,看起來相當不錯。可是,假如相對應的指數上漲了50%,那麼該基金經理人其實成績相當糟糕,只補捉到六成的市場報酬。所以,不能僅是數字好看,就對成果滿意;數字更要拿得出去,比得贏指數,那才是主動投資的意義所在。

譬如我們來看投信投顧公會聘請台大邱顯比與李存修教授每月整理的台灣基金績效評比表最近一期,也就是今年八月的資料。如下表:

我們可以看到,這185支台股基金,近六個月的平均績效是5.68%。同期的加權股價指數報酬則是2.42%。表面看起來,台股基金表現不錯,平均都能打敗大盤。

基金績效比較重點一:跟誰比?

但我們必需注意,加權股價指數是沒有計入配息報酬的,但基金績效內含有股票配息的成份。所以正確的比較標準應是有納入配息的加權股價報酬指數。這點非常重要。為了顯示基金的優勢,不少媒體與基金公司,都會選用較易打敗、未計入股息的加權股價指數為比較標準。事實上,正確的比較標準是報酬指數。

我們可以看到,同期加權股價報酬指數有6.08%的報酬率,勝過台股基金平均報酬。也就是說,平均來說,台股基金投資人付出1.5%、1.75%或更高的經理費請經理人選股,會獲得比指數還差的報酬。投資人付出的經理費,大多是白費了。

基金績效比較重點二:勝率多高?

從表中我們也可以看到,這些台股基金,前1/2的平均是9.98%,勝過報酬指數3.9%;但後1/2平均成績是1.38%,輸報酬指數4.7%,明顯是個「贏少輸多」的狀況。換句話說,儘管投資人試圖挑選基金,但是投資人選到前1/2的基金、贏過指數的程度,還比不上萬一選到後1/2的基金時,落後指數的幅度。

在一個漲潮的港口,船隻都會跟著上浮。基金也是一樣,它的表現有很大一部分由市場所帶動。

投資人買主動型基金,雇請經理人的目的是什麼?為的就是市場漲,基金要漲更多,市場跌,基金要少跌。否則,付錢是為了什麼?

但是,很多基金投資人,都只滿足於帳面上的數字,有賺就覺得夠了,卻沒想過和指數比一下,這實在太便宜基金公司了;就像花錢買一份雞腿便當,老闆卻只給你一支雞翅,你還心滿意足地離去,想說有得吃就好。

假如投資人選用主動型基金卻得到遜於指數的成績,或是自行選股卻跟不上大盤績效,那麼還不如考慮指數化投資。畢竟,基金投資人,應該好好思考,花了錢到底有沒有買到想要的東西、獲得預期的報酬?

理財筆記:比較基金績效,不能只看表面數字;而是要能夠超越「正確的」比較指數,這才是主動投資的意義所在。


http://tw.money.yahoo.com/column_article/adbf/d_a_100928_68_28mre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金鳥 ( 財經 )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