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交易市場形成之後,大師就一直伴隨我們左右。 討論市場狂熱的經典作品《Extraordinary Poputar Delusions and the Madness of Crowds》在1841年發行於英國,目前市場上還買得到這本書。該書的作者Charled Mackay描述荷蘭的“鬱金香狂熱”(Tulip Mania)、英國的“南海泡沫”與其他的類似事件。 人類天性的演變很緩慢,目前又有一些新的狂熱----包括“大師狂熱”在內----席捲市場。
金融市場有三種類型的大師:市場循環折大師、神奇方法的大師與過逝的大師。
某些大師可以預測市場的重要轉捩點,另一些大師提供“獨特的方法”----通往財富寶庫的最新快速道路,還有另一類的大師,他們避開當代的批判,由另一個世界指導信徒們進行交易。
市場循環的大師
近數十年來,美國股票市場大體上呈現四年一期的循環。顯著的空頭市場低點發生在1962年、1966年、1970年、1974年、1978年與1982年。股市市場通常會有2.5~3年的上漲階段,然後是1~1.5年的下跌。
在每一個主要的循環中,幾乎都會出現一位市場循環大師,大師的聲譽大約可以維持2、3年的時間。每位大師主宰市場的期間,基本上與主要的多頭市場相互吻合。
一位市場循環大師可以預測所有的重要漲勢與跌勢。每個成功的預測都會提高他的聲譽:因此,當他下一次提出預測時,將有更多的信徒搶進或搶出。如果愈來愈多的人們認可這位大師,他的看法將成為自我實現的預言。 當你發現一位炙手可熱的新大師時,追隨他的指示將有利可圖。
市場上有數以千計的分析師,任何時候總有一些手風奇順的人。對於大多數的分析家來說,整個生涯中總有一段神奇的日子,這就如同一座破鐘----每天至少會准兩次。品嘗過這種神奇精准的滋味之後,一旦手風逆轉而被市場所淡忘,他們將覺得很沮喪。可是,還是有一些人偶爾可以成功,所以當他們手風轉背時,仍然持續努力。
一位市場循環大師的成功,絕對不是仰賴短暫的運氣。他對於市場有一套心愛的理論。這套理論----循環、成交量、“艾略特波浪”或任何其他的見解----通常是發展在他成名的數年以前。 最初,市場拒絕遵循這位大師的理論。 後來,市場發生變化,數年之內的走勢與該套理論環環相扣。於是,這位大師的聲譽逐漸攀越高點,君臨整個市場。
市場大師是來自于市場分析邊緣地帶的異類,他們都不是被公認的分析師。支領薪水的機構分析師,都是以飯碗的安全性為主要考量,他們都採用類似的分析方法,所以不可能出現奇跡般的結果。市場循環大師是擁有獨特理論的異類。
市場大師的生計通常都是來自於撰寫市場分析報告,他可以靠著提供建議而致富。 一旦成名之後,訂閱量可能由每年的幾百份增加為數萬份。
在投資的座談會中,市場大師將被群眾所包圍。如果你也在群眾之中,將發現很少人就大師的理論提出問題。信徒們僅需要浸沐在他的光環下,就覺得非常滿意了。 他們可以借此向親朋好友吹噓。
只要市場的走勢繼續配合他的理論,大師的聲譽就可以維持不墜----期間通常短於四年一期的循環。在某個時候,市場將發生變化而展現不同的步調,市場大師繼續引用先前百發百中的方法,將很快失去他的信徒。當大師的預測不再有效時,大眾的讚歎將轉變為憎惡。一位過氣的市場迴圈大師,絕對不可能再成為明星級的人物。
所有的市場循環大師都具有某些共通的性質。他們成為超級巨星之前,都曾經在行情分析的領域內浸淫數年,每位大師都有一套獨特的理論,一些追隨者,一些可信度,使他在顧問業內勉強度日。雖然每位大師的理論都禁不起數年的考驗,但這個事實仍然不足以動搖追隨者的信心。當理論正確時,他成為大眾媒體的焦點,當理論不再有效時,他由媒體的寵兒轉為過街的老鼠。
當你發現某位大師正在嶄露頭角,追隨他通常都可以獲利。可是,更重要的是如何判斷他已經到達巔峰狀態。每一位大師都是以“崩盤”收場----換言之,他的聲譽將由高點暴跌到谷底。當一位大師普遍受到媒體的接受,通常代表他已經攀升到顛峰。主流媒體對於它們的寵兒是很挑剔的。當數家全國性雜誌大肆報導某位市場大師的傳奇故事時,你就知道他的末日已經不遠了。
一般交易大眾渴望大師的領導, 新的大師必定會來臨。身為一位明智的交易者,你必須瞭解---就長期而言---沒有任何大師可以讓你致富。你必須自己想辦法。
以上節錄自 操作生涯不是夢 ( TRADING FOR A LIV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