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因斯除了總體經濟學說影響全球經濟政策至今,但他其實也是 20 世紀最活躍的投資人之一,甚至可以算是避險基金經理人的開山祖師爺。他的投資經歷與教訓很適合作為當代投資人的遠距教學內容。

1920 年代初,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德國、法國、意大利受到毀滅性打擊,凱因斯堅信這些國家的貨幣會隨著一發不可收拾的通膨而崩潰。

他根據這一預測作空這些貨幣,很快的賺到了錢,他認為投資非常容易,聲稱:「只要在某個特定時間擁有比別人多一點的知識跟經驗,金錢就會滾滾而來。」

可是事實並非如此,1920 年 5 月,市場突然對德國經濟情況感到樂觀,空頭部位反轉,凱因斯和他的投資集團全軍覆沒,好在父親給予他銀彈支援,讓他度過難關。到了 1922 年他就還清債務,同時累積了 2.1 萬英鎊的財富。

這件事讓他得到一個關鍵教訓-在市場的錯誤被糾正以前,多數投資者的資金可能就已經耗盡了

故事的下一章來到 1920 年代晚期,凱因斯相信通膨已經得到控制,聯準會能夠維持經濟的高速成長,於是在 1928-1929 年同時投資了股票和大宗商品,而且後者的部位是比較大。

就在此時,聯準會出乎意料的收緊利率,橡膠期貨市場就崩潰了。

又隨著大蕭條的來臨,凱因斯再次遭逢巨大損失,這次他得到新的教訓-不要和聯準會作對,也不要誤會聯準會的意思。

D.E.Moggridge 撰寫的《凱因斯傳》寫著:「凱因斯有著自負和頑固的特質,正好是宏觀投資者的大敵,因此他在 1920 年代沒有獲得太大的成果。」

其實對凱因斯而言 1920 年代也沒有這麼不堪,當時理念是,長期而言投資債券會比投資股票獲得更多的回報,凱因斯的看法正好相反,他把資產配置在股票,得到的教訓是選對資產類別是長期成功的關鍵基礎。

到了 1930 年代,凱因斯學會了謙遜,判斷羅斯福總統會成功帶動美國經濟成長,他的投資組合經過劇烈震盪變成一大筆財富,1946 年他過世時,個人財產超過 40 萬英鎊。

凱因斯的方法是集中投資少數幾支股票,尤其是中小型股、高配息股。他採用的原則是:「如果有人認為廣泛投資於自己所知甚少的企業能夠分散風險,那就是一種錯誤的想法。」這一原則後來也被巴菲特沿用。

此外,他發現了風險溢價 (Risk Premium) 的概念,買進短期表現落後大盤的股票,成為一名反向投資者用避險基金行業的術語夏普指數 (Sharpe Ratio) 來衡量凱因斯的投資組合。會發現相對於無風險投資,例如投資於極短天期國庫券,他所承擔每一單位風險,所創造的超額報酬比率是 0.69,要長期達到更高的數字,基本上就是在追逐不可能實現的願望。

當然,許多避險基金經理人非常希望自己能夠實現這個願望。

http://news.cnyes.com/Content/20130129/kh5las80yztoe_2.s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金鳥 ( 財經 )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