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歷史學者 Niall Ferguson 的特長是經濟史與國際關係史,以反大眾且挑釁的觀點聞名。他對日本貨幣貶值行動有何看法是一件令人感興趣的事。
果然 Ferguson 跳出來替成為眾矢之的日本說話了,他指出日本沒有發動貨幣戰爭,日元貶值情有可原,而且貶得還不多,真正貶最兇的是韓國,只是大家都只關注短期名目匯率,所以錯怪了日本。
Ferguson 於《金融時報》撰文提醒大家四件事,首先指控日本發動貨幣戰爭就是一件荒謬的事情。因為早在 40 多年以前, 1971 年美國廢除金本位之後,貨幣戰就已經開始了。
再來日本從 1980 年代以來都一直處於接近靜止的狀態,名目 GDP 落在 20 年前的水準,公債數字高的無以為繼,人口組成更是全球最糟糕的,所以就放日本人一馬吧。
第三,日本央行並沒有在 2013 推出新的資產購買計畫。2014 年的資產購買計畫衝擊也還好,因為多數資金會用來購買即將到期的短期債券,增加的總額只有 10 兆日元,大約是日本 GDP 的 2%。
相較之下,聯準會的政策更是激進,上周聯準會的資產負債表規模已經史無前例地突破 3 兆美元。如果聯準會在 2013 年繼續每個月買進 850 億美元的債券,那今年又會增加 1 兆美元的長期債券,總額佔 GDP 的 6-7%,而且這還是今年就會發生的事,不像日本是明年。
最後,政客還有大眾都把焦點放在短期名目匯率的變動,的確日元兌美元的名目匯率從去年 9 月便開始走弱,當時 1 美元價值 77 日元,現在卻超過 90 日元,貶值了 17%。
但如果大家想起 1990 年早期1 美元可兌換 158 日元,而且除了 1995 年中的一段很短的時期,2010 年夏季以後,才有出現美元兌日元低於 90 日元的現象。就會知道,單一名目匯率並不重要。
國際清算銀行 (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BIS) 計算的實質有效匯率才更重要,因為這個數字才有考量到不同經濟體的貿易因素,以及最關鍵的相對價格變化。
透過 BIS 的數字,日元的故事變得截然不同,從 1990 年代初期開始,通縮就一直弱化該國的實質有效匯率,1994 年到 2007 年夏季,該匯率下降了超過 1/3,但隨著金融海嘯發生,日本不得不放棄部分他增加了競爭力。
2007 年 8 月到 2011 年 10 月,該匯率上漲了 27%,所以對照前面的 17% 貶值數字,可以說日本近期的政策也只有逆轉了一部份之前漲勢。
另外,從 BIS 過去 5.5 年間的數據,可以發現最凶悍的貨幣戰士其實是韓國,其實質有效匯率貶值了 19%,
http://news.cnyes.com/Content/20130129/kh5labzpe8hs8_2.shtml
留言列表